窃读所见:我读书,书也读我
“失去政权后,我只好读书”,这是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下放到农村的冯雪峰在思考人生意义后的自白。在旧中国,读书是获得地位与自由的途径;在现代,读书已然成为“文化土壤”的必需品;而在信息化的未来,读书将是每一个人全面成长的来源。无论哪个时代,读书都是人类的必经之路,让我们成为了自己,也成就了未来。
读书是一件天然的“窃读”行为,是一种深入别人思想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汲取到前人的智慧,借助其指引,跨越岁月的鸿沟,让自己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过程自然也包括“读我自己”的维度。不管是欣喜悲伤,还是惆怅迷茫,都化为自己笔下的文字。读书带来的,不单是阅读本身的经验,也是自我的认识,这个过程是窃读所见,同时又被书籍更进一步地“窃读”。我读书,书也读我。
当下,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世界里,每一个不曾汲取的小知识点,很可能就是一次遗漏。我们从工作,学习,娱乐,投资到生活,都需要不断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容易困境,勿易放弃”的状态。读书是一种乐趣上的获取,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满足感,更能开阔眼界、提高视野、改善思维,让人智慧大开。
所以,我深信读书已经成为人人拥有、人人展示的“流行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他可以拓展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拓展身份的层次,社交的资源,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更加自如运作。读书是沉淀与文化的积累,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礼物。
我读书的力量,也灌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日记、游记、评论,一组组文字,书写生命中的某个部分,一点点记录时间的洪流、留下呼吸的节奏。现在,读书带给我的,不单单是信息的吸收,更多的是那种锤炼思维的沉淀,是知识的相互累积,也是对生命的信仰与热爱。
文字承载人的使命,照亮人生的路途。我们在陪伴书籍的过程中,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平静与思索,大胆尝试、充满热情的人生态度。因为当我读到那些留下绿色肥沃痕迹的字,仿佛每一根神经都回归爱和生命的中心。
在读书与写作的过程中,也汲取到一些必要的生活智慧。或许,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停止仇视;或许,我们不能测量未来,但可以好好做好今天。只有充实自己,不断吸收养分,才能在人生的墨水盒里沉淀多彩的墨水,留下自己的标志与足迹。
读书与写作之间不断相互交织,书本里的光与影,化为白纸上自己的声音,甚至是记录自己的名字。这样的交错让读书的意义愈加深入人心罢了。
在最初的时候,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名存实亡的地位;目前,读书可以让我们全面地成长和发展自己;未来,读书将因其提供“自我”这种人性的价值而更加重要。读书为了读书,没有其他目的,只是想把最好的自己带到未来。或许,我们的阅读不可能跨越太多年代,但如果在短暂的人生里,我们能够把这些人生中的点滴汇聚起来,将它们变为文字的形态,记录下自己在读书中得到的突破、收获、感悟,那么我们与这个时代的距离,也将逐渐变得更加透明,我们读书,书也读我们。
TAGS: 阅读反思读书笔记文学感悟文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