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写作特色
明朝儒学之中最具有闲逸闲趣之气的著作之一,非汉朝外传莫属。《儒林外史》以讥刺校勘之名,详尽生动地刻画了明朝初年的豪门世家,揭示了官僚、贪官污吏和市井百姓间荒诞岁月的轮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一个是“化外之言”,华而不实;另外一个特点则是作者借“杞人喻”,轻松诙谐,看不到真正动听的精神层次。
指望从这部文学杰作里学到什么东西也许是难得,但与许多以清澈美言引人入胜的文学书相比,儒林外史通过自己的专业镶嵌点缀了闲散风味。读者上手跌跌撞撞时,必然能够真实感受那时候非冷多热的世道和人尽其才的特色。它确确实实令人两难。《儒林外史》,一个关于引人入胜足糟的范文集。
儒林外史写作特色是什么?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766年完成。该小说描绘了中国明清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士人阶层内部的腐败、虚伪以及当时社会中的不公和贪污现象,并多次提出呼吁。
一、写实描写
《儒林外史》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详细描写和对士人在这一背景下的生活描述,展现了一种写实的文化历史画卷。吴敬梓详细地描写了官场上的权力斗争、士人们的荣辱得失、科举考试的风云变幻和家庭生活的琐事等方面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如作者曾经写到:“莫非天生的笑面虎!”,这样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权力和人心之间的种种关系,揭示了官场的丑恶和腐败。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使小说具有了戏剧化的张力,让小说更具真实感。
二、以讽刺为主要手法
《儒林外史》中反映明清时期士人的普遍问题,是整个小说的重要创作观念。吴敬梓利用讽刺这个手法,对当时社会阶级的陈规旧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吴敬梓通过对士子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他们谄媚、勾结、勾心斗角、软弱无能等负面形象。其中,对拜官、拉票、奉承、变相行贿等官场上不正之风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吴敬梓还通过笔下的角色,在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上寻找“犄角”,让读者看到当时士林的自相残杀、互相攀比的丑陋境象,进而揭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性。这种讽刺的手法让整部小说充满了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运用选材和构思技巧
小说《儒林外史》选材十分精妙,经过吴敬梓的巧妙运用和创造,将秀才、举人、进士等一系列名称和场景运用得趣味横生,充满了说话、刁钻斗智和吹嘘虚荣等特点。此外,《儒林外史》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相互关联的场景之间的结合来展示出整个社会和官场的腐败境况,塑造了丰富的行文层次和变化的情节,使读者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感情与世界观,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四、语言风格别具一格
儒林外史的语言风格别具一格,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独具特色的是:偏爱方言、文字幽默,轻松阅读,并且习惯于开玩笑和用暗示细节。吴敬梓在为人物设置并行文时,会在文中嵌入一些趣味性、幽默性的语言,例如“紫阳破帽翁”、“鳏毒子”等等,这些小技巧既让人生动活泼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此外,小说中的押韵辞令、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文学的魅力,让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在小说的情景之中。
五、关注现实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正如其名,是一部描写儒家士人的小说。小说所描绘的历史人物,都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和践行者,而其中的思想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和公众的思考有着重要意义。小说展现出当时社会官场腐败的现状,并为正直廉洁之士的出现留下了空间,间接地也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儒林外史如何运用讽刺手法?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对士人们的生活、道德和现实等进行刻画,运用了丰富而独到的讽刺手法。本文将深入剖析作者吴敬梓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
一、以夸张手法揭露士人世界的荒谬与虚伪
《儒林外史》中夸张的描写手法使得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滑稽荒诞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比如小说中的谢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出头而做出各种荒谬举动,比如让自己的头发长得尤其高,穿着大红袍走街串户,派人把自己送到官府里去告状。这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十分可笑的,但在小说中却是司空见惯。作者的深刻讽刺揭示了旧时士人的虚伪和荒谬,借以鞭挞旧式封建文化的龌龊之处。
再比如,小说中描写的一些夸张的仪式场景,也暴露了封建道德观念的虚伪。比如选秀场景中各种虚伪举动,颇具讽刺效果。
二、靠对话体现人物性格及现实问题
《儒林外史》的对话充满了幽默而又深刻的讽刺色彩。通过对话的方式,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还能够深刻地反映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蒙受到的不公和压迫。比如谢鸣吕、方寿、朱灵、汤观察等人物,他们都是小说中的讽刺对象。而他们之间的对话就暴露了他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既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险恶,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悲剧。
三、直接批判、抨击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中还带有对中国封建社会现实的直接批判和抨击。小说中直接揭示了当时朝廷官员们的贪污腐败,以及科举制度的普遍弊病。比如小说中的贡差制度、捐纳办法、等等都是直接描写了当前的不公和腐败。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批判揭示,作者强调了反对腐败、倡导道德的重要性。
四、丰富的象征手法彰显小说主题
《儒林外史》中丰富的象征手法也充分彰显了小说的主题。比如小说中常用的食物比喻方式,在表面上虽然是对一种食品的形容,但实际上代表了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让吃猪肉的人物跌入草坪中,则暗示他沦为了人们口舌之争的牺牲品;同样,描写有人想当“青蓝”,或者“红缨”,实际上委婉表示其想徇私枉法。
五、对现实的反思和警示
最后,《儒林外史》所描绘的社会现实,既反映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也有针对当时社会病态之处的批判与警示。作者深刻地剖析了封建士人道德上的虚伪与空洞,用讽刺的方法对士人们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还透彻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病,既揭示人民生活中的不幸的命运,同时也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提出了批判性的压倒性指责。
儒林外史的文体风格如何表现?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作品,它通过对士人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道德虚伪,被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1. 夸张和讽刺的结合
《儒林外史》里的文笔,兼有夸张和讽刺两种风格,这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对某些人、事的夸大处理,达到表现其荒谬之处的目的。比如,曹雪芹因得不到官职而自杀,可是在小说中则写成了“沉湎于草莽,望梅止渴”,这是对曹雪芹的嘲讽和讽刺。再比如,文选主考李状元的赝品八股文,作者通过夸大其荒唐可笑的程度,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问题。
这种夸张与讽刺的相结合,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也使其表现更为深刻。
2. 太监语言和流行语运用
《儒林外史》里的语言,借鉴了当时在京城中的太监和市井中的文化热点。吴敬梓将一些俚语、口号、顺口溜等流行语融入小说里,使作品重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思想。比如,“策名榜上无名气,春色满园宁辩否”,这是当时市井中的一种说法,吴敬梓排进对对子里,既省略了不必要的说理,又通过字句中的奇特搭配和押韵,呈现出节奏感,进行了语言上的变革。
这种对民间语言的调用,使小说的语言更加活泼生动,使文学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的知识领域之中,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 自嘲和反讽的运用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没有例外地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自我批评和反讽。他明白自己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士人,知道自己和其他士人一样虚伪,也知道传统学问和制度的问题。在文本中,他对儒家礼教、骄纵的士人行为等进行了反讽,将这种反讽转化为文学艺术,表现出作家的批判和自嘲意识。
这也是吴敬梓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具有深度和张力的小说的原因。
4. 情景描绘的生动性
《儒林外史》里塑造的角色及描写场景都非常丰满而形象生动。柳如是微贱而刚正,程子华虽然流俗而无赖,但还是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让人们很容易有真实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不仅是角色,更是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儒林”成了小说中的主要场景,儒风之烈、官场之浊,一方面表现了清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整部小说营造了一个笼罩于氛围中的背景。吴敬梓对细节的描写独具匠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牢记在心的厚重感。
5. 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儒林外史》是一篇深刻的社会反腐小说,吴敬梓通过对人人自危、权力腐败、朝政混乱等封建社会问题的揭示,毫不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批判。同时,他也十分关注人性的探究,将人性缺陷和道德沦丧呈现得淋漓尽致,对人性的反思、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质疑,凸显出一种矛盾和挣扎。
TAGS: 写作特色文体风格讽刺手法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