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改革热情不减,课改更是其中的热点。当下的课改,不仅是应对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因地制宜的教育改革,也是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探究课改的经验与启示:从实践中总结”为题,对课改进行讨论。
一、课改的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课改要从实践中找到规律。如今,我国的课改,除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长板”问题外,也面临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的问题,同时也要应对学生不断升级的教育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课改实践不断涌现。比如,云南、四川相继出台“无课日”政策,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北京智汇学校、上海苏交科技小学实行“UDBS”课程,将探究性、钻研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究。深圳某高校开设社会实践选修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些实践,正是课改思路的转变与具体操作的体现。
二、经验分享
实践中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更深入地探究课改。譬如,学生需求是课改的出发点。课改要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学科特点、时代背景等需求进行调整。青岛市某中学在漫长的探索中发现,中学阶段教师要紧密关注学生需求,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选课等多维度信息,打造“量身订做”的课改方案。
教师专业素养是课改实践的保障。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革新,课改实践也会随之不断摸索和创新。但最核心的一点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激情和热情。教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科技前沿的认知,优秀的授课风格,才能胜任打造创新课堂的重任。而这一点,也是我国目前整体水平相对薄弱的地方。
三、启示思考
基于实践积累的经验,我们还能从课改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一是课改要服务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从学生出发,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作为出发点,倡导“人人自有长板”教学理念,探究多元化课程的创新途径。
二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课改的关键。必须从平常心理、人文素养、知识素养、科技素养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让课堂上的优秀授课变为常态。
三是实践是课改的落脚点。理论需要依据实践不断摸索和创新。课改从实践中出发,促进教育模式变革和教学评价创新,全面落实全面能力培养,才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一代教育体系。
总之,课改是“更好地”,而不是“放弃”或“否定”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规律,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节奏,把课堂教学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质量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