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笨拙”到“优美”:探究AI创作之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创作的话题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开始思考,是否有一天,我们可以由AI创造出美妙的诗歌、优美的音乐与引人深思的电影?那么,AI创作的路究竟有多远?它的技术是否已经到了卓越的水平?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笨拙到优美,探究AI创作之路。
一、AI创作的起步
人们在图灵测试上,通常会将AI是否会创作作为判断它是否具有了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AI创作的概念在早些年还没有这么大的兴趣。AI的音乐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萌芽, 根据最早的研究成果,计算机通过数字方式模拟作曲过程,通过模拟元数据信息和音乐原型来生成新乐曲。当时的生成器要么是集形态语法和经验规则于一身,它们可以被设计为特定风格的曲子生成器,例如模拟巴赫的曲调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小提琴或小号等乐器的演奏创作新音乐。而更先进的生成器,则运行着深度学习或类似学习算法的识别模型,根据其内置的一些规则,生成有用的、具有启发性的乐曲。
二、AI创作的研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创作的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兴起,让AI创作的准确度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而且,由于神经网络的递归和序列化处理,生成器也得以一步步堆叠、混合,以此生成新的音乐编排。这种方法是最近几年开始发展的新极致,也称“神经音乐建筑师(Neural Music Architect)”。
不过,要使AI创作真正获得成功,并不仅仅只有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数据。由此,研究者们开始采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并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处理,让AI可以从中提取更多的信息。以人名为例,研究者可以从公开数据库中收集一个人的所有作品,分析每个文本的特征和模式,然后用这些模式训练深度学习模型。
三、艺术创作中的AI
AI的应用显然不只限于音乐或文本。在艺术和设计领域,AI又是如何水到渠成的呢?
像媒体艺术家斯体芬·谢保(Stefan Sobotka)等就很早开始了这样的实验,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记录来训练AI模型。研究人员(包括艺术家)还开始使用图像生成AI来创作艺术作品,从而探索具有启示性的新视觉领域。这些模型接收图像输入,并学习我们可以从漫画、动画、甚至迪士尼场景中认出的图像,通过这样的学习,AI就可以学会不同的颜色、纹理和特定的形状,从而开始“创作”形象。
艺术与AI的结合应用不断探索和发展,居其一方是Google的“Magenta”和“TensorFlow”等开源框架。这些框架使得程序员们可以轻松地在AI框架中进行实验,而不需要对机器学习算法有深刻的理解。特别重要的是,使用这些框架创作过程也得以自动记录、可重现化。
四、AI创作的未来
当谈论AI创作时,许多人会产生担忧,会害怕人工智能会取代自己,会开始掌控人类文化和知识产权,然而实际上,我们并不必太担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AI创作只是辅助人类的生产力和思考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AI不能超越人类。尤其是当AI学习了人类创造东西的细节和规律后,是否会诞生独立的艺术作品呢?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探索方向。或许,要让AI创作实现真正的突破,需要更多人类与AI的合作、更重视艺术体验等方面的研究。
总之,AI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享受到很多便利,而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AI创作也会逐渐发展出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个性作品。 未来,人类可以和AI创作更好的交流和合作,这将大大拓宽我们的想象力和才能,使人类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