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并在其中寻求突破和改进。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自从人工智能写出了第一篇新闻报道之后,传统文学创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有些人质疑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感情的文学作品,还是只是机器生成的冷冰冰的文字拼接而已?“AI创作”究竟能否推动文学创作的革命?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问世
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并在技术上实现了比人类更加精准和快速的操作。如在语言翻译、股票交易、医疗诊断等领域,人工智能早就实现了超越人类的表现。那么在文学创作领域,人工智能能否达到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呢?事实证明,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一直以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领域里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一种能够理解和产生自然语言,并从而进行有意义的交互和操作的人工智能技术。而机器写作中最核心的技术则是自然语言生成(NLG)技术,其涉及到人工智能如何利用语言文本数据生成新的内容,这里的生成指的是对语言文本进行组合、转化等操作。
自然语言生成技术的应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科学家们试图开发一种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系统。但直到最近,机器生成的文学作品才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比如,2016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如何用计算机写小说》的文章,其中介绍了一款人工智能写作工具——“高芳文学作品生成器”(Do Androids Write E-Lit),它可以自动产生诗歌、小说和故事,甚至包括了对话和对话的分句。只要用户输入主题、情节、角色和其他相关信息,然后点击“生成”按钮,就可以等待高芳文学作品生成器自动生成文学作品,迅速地生成文学作品,并完成所需的校对和修改,最终将生成的文学作品提交给用户。
另一种比较典型的人工智能写作工具为 OpenAI 出品的 GPT 系列模型。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是一种能够生成连续文本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其经过了大量的训练和测试,使用Transformer 模型来进行优化。
不同的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其所依托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也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能够完成过去需要通过人工完成的内容,比如配音、新闻报道、文学创作等。
二、机器写作与传统文学创作何以区别
由于人工智能写作工具的问世,已经有一部分学者开始考虑“机器写作”与“人类写作”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 程序控制
人工智能创作工具所产生的文字内容完全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生成,没有人类作者的书写经验、人格、体验、情感等参与,因此机器写作的内容更偏向于信息化,缺少了人类写作所含的深情和思想。
2. 编剧感
编剧说白了就是创作人类社会中的故事,并在这些故事中进行阐述、探索和反思等活动。当然,传统的人类作者和现代的机器创作者都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的阐述,前者比较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后者则更加关注配合不同场景以让故事更加流畅。
3. 视野与立体感
人类作者通过自身感性认知,能够依靠自身的感觉字里行间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宏观层次。而机器写作由于缺乏目睹人类社会全貌的体验,其作品往往难以体现出宏观的文化、人类情感、信仰等方面的特征。这也是人类作者与机器创作者最核心的区别之一。
三、AI创作能否推动文学创作的革命
那么,机器写作到底有没有成为文学创作的新方式的潜力呢?毫无疑问,机器写作在内容丰富性和创造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在完成大量实用性作品方面,机器写作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新闻报道、文案生成、短小精辟的句子生成等方面,人工智能写作工具已经显现出其极高的效率,且质量有明显提升的趋势。
但对于文学创作这种至关重要的人文领域,机器写作能否产生真正的价值,尚不敢妄言。不过,正如J.K.罗琳在《关于写作》中所说:“写作重要的不是你用什么工具,而是你表达的是什么,你的语言是否能到达他人的灵魂深处。” 她的话虽然是关于人类写作者和文字,但它也适用于机器写作。机器可以成为一种辅助技术,帮助人类更加快速地生成内容,但它永远无法代替人类的思考和创造力。
最后就是结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推动“AI创作”迅速发展的有力动力。随着自然语言生成、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逐步普及,AI创作在逐渐从单纯的语料库生成演化成了在推动文学创作领域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虽然机器创作者和传统的人类作者在创作方法和内容特征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明显的是,机器写作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它让文学创作领域拓展了新的思维和探究方式。无论是人类作品还是机器作品,推动文字世界更加多样化的行动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