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创作”到“智能创意生成:探索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创作者之路

发布时间:2023-04-17 12:00:39 145人阅读
格局老中医(By:DDSEO)心文AI站长本文是相关从“ai创作”到“智能创意生成:探索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创作者之路于的内容
返回原页 注:内容为心文AI网的原创文章,若有被转载将发起法律诉讼!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用上了AI技术。在创作领域,也出现了“AI创作”的概念。AI即人工智能,指的是模拟人类智能的机器和程序。AI创作指的是利用AI技术来创作文学、音乐、影视、美术等作品,这种创作方式已经逐步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并被广泛关注。

  AI创作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Shannon就提出了用计算机来生成乐曲的构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升,AI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AI创作技术也因此得以不断升级。目前,AI创作技术已经可以自动产生诗词、生成音乐、制作美术作品等等。

  AI创作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不仅使创作速度得到了提升,而且加强了对个性和多样性的呈现。同时,AI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思考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AI创作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后期,科学家Shannon的思想引发了计算机音乐的实验研究,据称发表了“产生随机的音乐来减轻音乐家的负担”这篇论文。1960年代,“十六个音阶”展现了计算机生成音乐的潜力。

  1997年,IBM的Deep Blue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冠军,这个事件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更加深入。20世纪90年代末,AI创作技术开始成形,多项研究成果陆续问世。2002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的研究小组使用AI生成音乐作品完成了技术演示,《Creation of a music piece by means of a genetic algorithm》发表在《AISB Workshop on Evolutionary Music and Art》会议上。

  2016年,Google的Deep Dream项目推出了具有视觉惊异的图像生成技术,为AI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国内的知名AI公司百度宣布推出了新一代“音乐生成器”。2018年,OpenAI发布了AI写作工具GPT-2,该工具可以自动生成文章、新闻和其他文本,甚至可以模拟人类写作。

  AI创作的技术原理

  AI创作是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和模型来生成创作内容的。这些算法和模型可以模仿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并进行学习和优化,从而产生出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模型是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

  在生成对抗网络中,一方是生成器(generator),另一方是鉴别器(discriminator)。生成器会生成一些看起来很真实的东西(例如一张照片),而鉴别器则将这些东西与真实的东西进行比较,帮助生成器不断改进。这种模型的优点是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内容,缺点是因为需要"抵抗"鉴别器,生成器倾向于生成"安全"的、平凡的作品。

  循环神经网络则通过强化学习的方式进行生成。这种模型有一个特殊的叫做"LSTM"的单元,可以记住上一个输入和输出,从而实现对序列数据的处理。LSTM有记忆和遗忘机制,可以在生成过程中及时更正、保留前面的信息,所以生成出的作品通常会具有"连贯性"和较高的"创造性"等特点。

  AI创作的局限性

  AI创作技术的进展预示着新的艺术形态的兴起,但是目前还面临着很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限制了它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创意。在实际应用中,也要避免将AI创作作为创造性作品的完全替代品。

  首先,AI创作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撑,这也往往导致AI创作的内容会更偏向于"普遍化",减少了"个性化"和"独特性"。

  其次,AI创作还受到技术和算法的限制,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失误,但却难以进行修改和调整。此外,AI生成器难以根据现实世界的情感信息来调整,无法在创作时考虑基于情感的暗示,导致创作成品容易“脱离情境”。

  再者,在AI生成的文本中,很难体现人类的意识和文化背景,因而往往不能表现出很好的情感、戏剧性或情景再现,在一些特定领域(比如小说或诗歌)中需要极高的创作水平,从而更难实现。

  总结

  AI创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具备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想象空间。不仅可以加速创作速度,还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思考方式。但是,这种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面对很多的挑战,要尊重艺术标准,克服技术和算法的不足,同时还要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逐步提升其应用价值。相信,未来AI创作有着更为广泛的空间和意义。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