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深度探究我国课改的成果与不足

发布时间:2023-03-10 20:36:39 200人阅读
格局老中医(By:DDSEO)心文AI站长本文是相关回顾与展望:深度探究我国课改的成果与不足于的内容
返回原页 注:内容为心文AI网的原创文章,若有被转载将发起法律诉讼!

  随着教育理念和时代需求的提高,我国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推出了多轮课程改革。而当下,通过不断深入细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课改不仅仅只是知识层面上的变化,还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人的培养和未来发展。回顾我国课改历程,更深入地剖析现状,我们可以为未来课改升级而思考和奋斗。

  一、我国课改的历史回顾

  198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碍于社会的制约和加入世贸的限制,面对严峻的教育和实际问题,我国推行了九年一贯制;1993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课改步伐;2001年以前,我国教育机构大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为管理者提供学生数量和考试成绩。2001年,新的课改重心开始出现,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2009年,国家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从传统的十二学科教育,扩展到了思想品德、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的多元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改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在新课改推出初期,我们注重了教育质量的标准化和量子化,强调了劳动量而不是知识质量,扭曲了学生学习主体的本质。再比如,新课改虽然注重“立德树人”,重视教育素质的培养,但是在“一切以考试为基础”的教育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心理负担、焦虑等问题,影响到实际效果。

  二、我国课改的成果

  1、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虽然我们以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开始了课改的推出,但是,在我们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完善和拓展了教育内容,强调了人文、艺术、公民、身心、技术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不仅仅在知识体系上拓展了课改的范围,还在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上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理想。

  2、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注重了现代教育科技的运用和发展,推广了网上教育、开放式课程以及在线教育等具有现代科技成分的教学新模式。这些教学方法和实施方法使得我们的实践变得更加直接、真实,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3、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课改的最基本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且在我国的合作与推广实践中,这个目的也被实现了。不仅仅是课程思路、教学体系的深入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训练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更加积极和实质的改变与提升。

  三、我国课改的不足

  1、课程思想和教学体系的不足

  当前课改在课程思路、教学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课程的全面性、连通性甚至有时候存在一些封闭内向的趋势。同时,课程设计时似乎更关注了升学率、政治功利等等现实因素,而放弃了对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理性分析与设计。

  2、培养专业和心理素质的不足

  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似乎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特定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并没有为更多的学生提供现实性的、多元化的就业机会。未来课改的新措施,应该注重课程结构与未来职业的有机结合、设置专业课程的系统规划和打基础。

  四、未来课改的建议

  1、把个性化教育作为改革突破口,培养全面素质

  个性化教育强调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教学方法和教育节奏上善于调节,从而实现每位学生在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上的进步和提升。

  2、创建课堂教育的互动式思维模式

  课程模式由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信息传递模式由单向流转到彼此有机呼应,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加主动的学习节奏、学习习惯和知识背景。

  3、拓展课程体系和理论深度

  不断拓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知识的深度,不断把从我国课改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有用经验集中起来,更为细致化的开展缜密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总体而言,我国的课改历程经过了多轮推进,实现了很多理论实践上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刚刚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课改还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任务。未来的课改,应该一方面降低教育的劳动标准、减少课外辅导的负担和保证质量,一方面升级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发展的求索。

展开更多